中国山葵综合产业化项目落户雅安市
作者:梅州市 来源:新竹县 浏览: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5-04-05 18:15:15 评论数:
昭通日报记者:陈允琪 通讯员:马立俊 马格/图。
累计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个(其中绥江县为2022年全省唯一创成县)、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个,综合创成率达54.54%,走在全省前列。创新开展普法+教育+惩戒三位一体监管、对企业环保合规性全方位把脉问诊等普法工作,推动企业全面履行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主体责任,企事业单位守法意识持续增强。
昭通市深入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相继印发《中共昭通市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中共昭通市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各县(市、区)均由政府制定了整改方案,对交办问题分解细化,逐项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措施、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逶迤的金沙江昭通大山包永善县云上草原 浪漫马楠巧家县马树湿地本版图片均为云报客户端记者 谢毅 通讯员 康世远 胡东芹 摄美丽的赤水河清波逐浪、一碧万顷,再现鱼翔浅底、孩童嬉水、百姓和乐的美景。新造人工林10万亩,建河道防护林带1460公里,基本实现流域内看不见荒山、看不到祼土。整治入河排污口64个,建成2座水质自动监测站、10个监测点,干支流水质不断改善,出境断面水质连续32个月稳定保持Ⅱ类,确保了一河清水出云南。
昭通市成立了市委书记和市长任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郑维江说,贯彻落实好昭通市委五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生态优先战略落地见效,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特别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中心城市细颗粒物的管控工作。殷实的绿色家底为高质量发展增加了底气。
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腾笼换鸟激发产业新动能。93.1%,真实展现了云南以生态优先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成果。云南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力提升绿水青山的品质、实现金山银山的价值,推动生态高品质和发展高质量齐头并进。依托云南生物多样性宝库资源优势,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示范深入推进,这些试点示范建设为我省走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双碳道路奠定了较好的工作基础。
这个数据既是来之不易的成绩,更彰显了持之以恒的坚持与奋斗。2022年4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正式开展洱海流域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探索,通过构建一套科学的核算体系和方法,算出洱海流域绿水青山的总价值,使洱海流域的生态家底更加一目了然,为把绿水青山转化为真金白银奠定基础、提供依据。
生态优势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新优势。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对云南提出了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从绿美城镇、绿美社区、绿美乡村、绿美交通到绿美河湖、绿美校园、绿美园区、绿美景区,美丽中国在云南的创新实践全面开启。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空气质量持续保持领先,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向优向好。
优质的生态环境质量,源于云南坚持生态优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决心和作为。充分发挥清洁能源优势,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路径。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7%,居全国第一位。云南森林覆盖率稳居全国前列。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是云南义不容辞的政治担当。随着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六大水系保护修复等为重点的8个标志性战役的深入推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把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作为督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把利剑,省委、省政府以鲜明的态度、坚决的措施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
放眼全省,绿色之基在气势磅礴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固本培元。云南日报记者:胡晓蓉。93.1%,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云岭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图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全国第一座推行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双考评机制的城市,普洱市把森林、空气等这些原本无价的自然资源,转化成有价的生态账本。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导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支撑,云南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COP15充分展现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大美云南惊艳全球,亚洲象北上南归之旅温暖全世界,云南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生态优先 增添新优势岁末年初,省统计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2022年度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减污、降碳是扩绿、增长的排头兵和动力源。
目前,全省绿色能源装机、绿色能源发电量、清洁能源交易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占比均居全国前列,绿色能源成为云南第一大支柱产业。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省政府发出关于印发《云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坚持国家所需和云南贡献相结合,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持续发力推动碳达峰,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我省深入探索,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依托资源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我省推动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带动绿色铝、绿色硅等先进制造业发展。
结果显示:全省公众对生态环境综合满意率为93.1%,是自2018年开展该项调查以来的最高值。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为云南的标配,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成为云南的标识,青山常绿、良田沃土成为云南的标签。截至目前,我省已圆满完成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碳排放权交易资源储备试点任务。绿色发展 迸发新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回答了怎样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问题,明确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四大任务和路径。
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民生福祉,绿水青山成为彩云之南各族群众幸福的不动产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增收三年行动,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5.7%、达1.32万元。
出台兴昭人才支持计划、人才服务现代产业发展,鼓励支持创业创新等一揽子激励政策措施,招引博士106人、硕士362人、其他人才3753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大抓人力资源开发,在人才兴昭上实现新突破。
昭通机场迁建有序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6万人,其中省外就业11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省外就业人数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
2023年昭通市坚决扛起新时代新征程的重大使命任务按照党中央两步走总体战略安排紧扣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结合昭通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全市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分阶段、分步骤推动昭通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抓市场主体,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招商引资、创新创业方面全面发力,把发展潜力转化为实力,激活力、补短板、强弱项,在全省经济发展中迎头赶上、进位提质。白鹤滩水电站1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巧家海坝、小羊窝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切实扛起生态保护的政治责任,抓好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在绿色转型上展现新作为。本期聚焦唱响新时代幸福之歌的昭通——攻坚克难 进位提质。
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2户。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0所、新增学位9929个,5所普通高中晋升为省一级三等学校,10所薄弱中学得到托管帮扶。
常态化加强三类对象监测帮扶,风险消除率提升至71.3%。中缅油气管道昭通天然气支线全线贯通。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20户以上自然村4G覆盖率达97.5%,重点场所5G通达率达95%。